張錦滿:林奕華「舞台映畫」打響頭炮
(原文載於信報副刊文化)
七月廿四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,見證非常林奕華「舞台映畫」開鑼,那晚上映《水滸傳》。沒有出席當晚活動的朋友或許對該活動沒有概念,不知甚麼「東東」?!
那是中國舞台劇百年來首創活動,在千人大劇院以巨幕放映舞台現場演出錄像,門票港幣250元,而當晚堂座上座率八成。(樓上座位大概沒開放)。在未來,必定會有其他漢語劇團舉辦類似活動,因為舞台劇很難重演,而為了滿足向隅觀眾,放錄像來讓他們暫時「頂癮」是次選辦法。
林奕華能在千人大劇院吃到這份收費頭啖湯,多得台灣公共電視,乃因公視有個《公視表演廳》節目,選擇拍攝台灣舞台演出,於每星期六晚十一時播出。非常林奕華得台灣兩廳院支持演出中國四大名著,可成為《公視表演廳》節目。該批錄像製作質素不差,在大劇院收費放映,也可接受,而我看齊三部:《水滸》(三小時)、《三國》(三小時)和《西遊》(四小時),察覺不到有人中途離座,而每場放完後,觀眾絕大部份皆留下來聽導演、編劇、演員說話和其他觀眾發問。
我相信該幾場觀眾對「舞台映畫」都會滿意,因為他們看三齣錄像,比看現場舞台表演,得到更多。
該三齣戲角色多,台上演員都穿時裝,而《三國》更由女生來演。看舞台現場演出,就算坐在前排,也不易攪清楚台上角色誰是誰。你根本不可能憑演員外貌來認出誰人是諸葛亮、曹操、呂布等等。
「舞台映畫」卻出字幕方便觀眾不少,起碼交待在說話的角色是諸葛亮、曹操、還是呂布。此外,《三國》編劇黃詠詩,直接採用原著很多對白,只宜讀,不宜聽,那時候銀幕上出現字幕便重要。如看現場舞台演出,要同時溜覽旁邊小銀幕打出的原著台詞,有時會來不及。
公視製作的「舞台映畫」,既顧全整個舞台畫面,又在適當時候提供特寫,大大方便觀眾看清演員臉孔和細節。《水滸》映畫拍於2006年、《西遊》2007年,而《三國》2012年,限於器材與技術,前兩齣畫質普通,但可接受,到較後一齣,便有高清效果,連演員毛孔都可看到。
連續看三齣名著,我看到林奕華教育劇場再走前一步,他校長上身,對他創辦的「林奕華女子中學」眾多女兒苦口婆心,關懷備致。他千辛萬苦製作四大名著,只是幌子,他其實在關心學生「妳快樂嗎?」這回事。
台柱演員王耀慶在演後談,公開挖苦林奕華說:舞台《水滸》究竟與小說《水滸》有甚麼關係?問到核心,演出四大名著,是林奕華與編劇陳立華借題發揮而已。他們挑出書中人物和其遇到的難局,讓今天年青人嚐試體驗和面對,目的是讓他們在以後現實生活中有個譜。
林奕華把《水滸》世界,縮小為黑社會裡大哥、女人和小弟的三角關係困局裡。小人物生活要快樂,便可能要在老板與女人兩個之間,要用刀斬死其中一個,但殺那個呢?舞台上講了八、九個小故事,其實主旨皆一樣,只換了人物和場景。在現實中,小弟往往要抉擇才能享受到快樂,時常都要面前老板與女人其中一個消失。女同學看《水滸》一樣會有得著,知道甚麼才是男人,學曉之後,將來或許會嫁得幸福。
黃詠詩編劇的《三國》包括多段折子戲,每段都由三個男教師先以原著對白演出一次,然後讓女學生即時重演。如此設計既有趣亦具意義,讓女學生代入《三國》人物裡,面對其處境,體驗歷史上不同大風大浪。黃詠詩選出若干個案,例如桃園結義、借東風等等,要眾女生從歷史人物中學習做人,而觀眾自然也跟著去思考該些場景裡的人生考驗。
陳立華編劇的《西遊記》變成神采飛揚瘋狂鬧劇,批評消費,月旦台灣政治,連馬英九也擺上台,又揶揄電視台歌唱比賽,亦嘲弄唱片公司,每節內容既富趣味也針刺到肉,而表達手法亦天馬行空,連印度歌舞也用上。在該戲裡,王耀慶大鬧天宮,混身解數,能量爆炸,而男神張孝全也在該劇中演出,相信以後在舞台上難再有他身影。
林奕華坦言沒有讀好四大名著,而他與眾編劇合作把各書中情節化為「人生場景個案」,放在「教育劇場」裡卻恰當,能讓在劇場裡上課的眾多女學生與熱情觀眾,吸收古人處理難題智慧,試圖穿越人生風浪。相信他們離開劇院後,大概會得到三兩三,以後夠膽一人「上梁山」,生活得快樂一點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