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女與兒100-原著劇本觀眾讀後感
【女與兒100】
演出前,邀請100位了解過這個劇本的朋友來說說他們的想法
100個她和他,會否說中了你心裏最在意的結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// 英國劇作家Dennis Kelly原著劇本 讀後感分享 //
#女與兒係一面鏡照出咗女人男人之間相處嘅盲點(1/100)
——同樣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的主演林珍真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女與兒係社會對兩性角色定型所造成嘅一場悲劇 (2/100)
「如果是指劇本的話,我覺得有趣的是當中用倒敘的方式去講述一個家庭故事。探討女性在家庭裡面的角色,以及女性在家暴事件中Power Dynamics,特別是社會對兩性角色定型,而最後造成悲劇。
以社工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,從中一點一點感受這個家庭關係的轉變,主角兩個兒女的出現,還有外在環境對人物關係的影響都是我所關注的。
個人很喜歡劇本一開始的部分,很簡單一場在機場相遇的情境,深刻描繪了主角和丈夫的人物性格。劇本以女性主角的角度,主觀去看整件事情,加深了這個故事帶來的反思,同時引起了我對丈夫的內心想法的轉變很大好奇。」
——有熱誠有抱負的年輕社工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係唔係每個人都正走向悲劇而唔自知(3/100)
「看完劇本,左思右想,對自己提問: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都正走向悲劇而不自知?
當女主角向我們講述她的故事,她的說話、做事、態度和選擇,在我看來一切都再正常不過,絲毫沒有懷疑過這一切會迎向毀滅性的發展。
為什麼一個女人和男人從相識到相愛,共同組織家庭,到後來遇到狀況才發現對方是最可怕的陌生人,甚至會走向不可挽回的悲劇?是不是有些問題我們一直不願意去面對和處理?我們需要的可能是一種自覺,而不是心存僥倖,被動迎接一切早有預兆的悲劇發生。」
——悲傷女孩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暴力過後依舊溫柔看待世界(4/100)
男性與女性,還是性。看畢全劇一直在思考到底劇本是想說「性與暴力的關係」還是「人類與暴力的關係」。但無論是循何角度,似乎都離不開暴力。一直看下去,由她說:「我嘅父母?我嘅屋企?唔講喇」,到她說:「要殺一個人,要把所有這麼多年的關係、道德、價值觀都摒棄掉,把他們全都忘記,才能下得了手。」,到丈夫對她的不理睬,到她在述說前夫殺死子女的過程,那個畫面很可怖地清晰在腦袋中浮現⋯⋯無一不從中感覺到暴力的存在。討論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暴力,愛情之中的暴力,仇恨中的暴力⋯⋯
令我想問的是,是否經歷了那一切,受到那麼多的傷害後,真的那麼容易用「愛」再面對未來。我認同這是很勇敢,但我有點貪心,有點想看到多一些那個過程,而不只是她口中的一些交代。還想說的是,看了兩遍,很喜歡劇本中的她一直在話語之間滲透著那些傷痕。
「暴力過後,依舊溫柔看待、對待世界。」這是我看畢全份劇本的感受,雖然充滿傷害、內疚、痛苦,但這其實是一份很溫柔的劇本。
——不敢愛的女兒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被狠狠傷害過都可以繼續好好生活 (5/100)
「『因為,我要向前行了。 儘管發生過這一切,都仍然帶著愛去生活。』
故事中的她應該比我大幾年,她經歷過的人生也比我複雜、艱難更多,但從她口中說出這兩句話卻令我一直很難忘。就算她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,但聽她訴說自己的故事,每個片段都真實得很,可能是當中的感受你我都會經歷過,或是從身邊的朋友裡看過。看著她從渾渾噩噩的青蔥歲月,到一步步達成各個人生目標,看似生活美滿時,命運卻把一切都收回,甚至比「沒有擁有過」更差,她都撐過來了,即使那道傷痕是永遠都不會好的。」
——受過情傷但重新看到希望的女人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有時我會睇到毛骨悚然但有時又會見到一絲溫暖 (6/100)
「讀了 Dennis Kelly 的 Girls and Boys 後,容我扼要地以劇本中其中一段作為引子。 劇本裡有一段,以女主人翁的獨白描述她陪小兒子和女兒玩的一個情景:小兒子淘氣地把女兒製作的一個黏土玩偶粉碎掉,女主人翁嘗試去問小男孩為什麼這樣做,並教導他破壞別人創造的東西是不對的;小男孩卻明顯覺得他的「傑作」很有趣;女兒當然難過。作為母親的女主人翁嘗試調和,要求小男孩道歉,小男孩狡辯一輪後還是向姊姊道歉了;但姊姊卻覺得不足夠,似乎希望母親給弟弟摑一巴掌作為補償。母親固然沒有依從,卻被女孩指控為「性別歧視」,然後女孩拂袖離去⋯⋯
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段,但觸及的問題卻很宏大。兩個性別在破壞與創造的傾向上的差異、女孩指控母親有性別歧視的荒誕,以至女孩流露內心深處「以暴易暴」的本性等等,莫不是一些當代社會經常討論以至爭論的議題。Dennis Kelly 以一個母親的視角,透過這些日常生活場景,與一段看似突如其來卻又早有預兆的悲劇並置,讓讀者能藉這個故事,感受到那些看似只為爭奪眼球而炒作的議題,如何潛藏在人的生命與生活當中,日積月累成為導致悲劇的起源。
對我來說,讀 Girls and Boys 的劇本,有時會讓我感到毛骨悚然,但有時卻也看到了一絲溫暖。那也許是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如斯矛盾:我們既具有足以毀滅一切的本性,但我們也具有能抵抗這種本性的能耐。世界到底是教人絕望還是能予人希望,最終取決於一念之間。而生命就是在無數的一念之間中搖擺,使人在絕望與希望之徘徊。也許直到某天我們由 Girls and Boys,變成了 Women and Men,方才可能看到一點平靜的曙光。」
——愛得太遲的男生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睇完劇本反轉再睇我發現有一種心塞感覺 (7/100)
「劇本的鋪排很有趣,角色人物的伏線很鮮明。起初覺得是平平無奇的女兒故事,但最後有驚喜!喜歡每一幕主角論述自己家人和小孩的相處,很細膩很真摯。如果沒有看背景的話,可能大概你會以為這個作家是一位女兒生,他說的像是為女權而立。可是在了解後,其實兩夫妻的關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很典型的婚姻生活,起初互相吸引,到最後互相憎恨,甚至廝殺。在情感上的剝奪對方,那種報復的思緒,很清楚地反映出人性的弱點。
我喜歡第一幕淡淡地介紹這個角色的性格,喜好,對愛的渴求,很容易就會代入。然後慢慢說到自己如何認識自己的另一半,再到小孩家庭。不過看完整個劇本以後,我也有反轉再看,我發現再看有一種心寒的感覺。我覺得作家好像把自己的陰暗面也放在這劇本裏,如果在翻看的話,故事的發展好像有點主觀,對女性和男性的不公平也有點主觀。不過也有在查探作家的另外劇本都發現原來都有相同的觀感。
女與兒這個劇本被翻譯多次,也有銀幕上的演出,我相信在讀這個劇本的時候,我在腦海裏已出現了一些畫面。
還有特別一點,我喜歡這個劇本不是太長。時間看起來剛剛好,每幕之間有一點留白的空間讓人好好沉澱,明白主角的感受,到結尾的時候,雖然替主角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,但不知道為什麼也有想聽聽主角另一半的想法。心想如果他能夠平反自己就好了,我也曾有1分鐘在幻想,如果最後的結局都是主角自己的幻想甚至她才是兇手,劇本又會是如何呢?
很喜歡和很享受閱讀這個劇本。」
——很投入愛和關係的媽媽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睇到最後喊到豬頭一樣心情久久未能平復 (8/100)
「看完故事,故事看似很簡單,但是意想不到的震撼。
當我看著故事的時候,就好像她在跟我慢慢傾訴著她的故事。當我第一次看到她說仔女已不在時,我已經覺得好突然,感到很痛心。我並不十分瞭解她和丈夫到底為什麼會變成如此,是因為女主角工作太忙?是因為女主角能幹?還是因為女主角花不夠時間去關心丈夫?也許,女主角也不知道,就如有好事情我們都不能知道原因,問號永遠都在。
也許因為我也是一位媽媽的原因,故事最讓我深刻也最讓我感動的,是一幕又一幕女主角和女兒及兒子的點滴。看完結局重新再看回他們的生活,這些平凡的點滴,可能我們每天都上演一次,就是女主角一直在心中不能忘掉的回憶,也是永不能磨滅的傷痛。最後一幕,他們一家三口溫馨地相擁睡覺玩玩頭髮,是最浪漫的一幕,雖然也是最令我心痛的一幕。相信這也是女主角最深刻最愛的時刻。只可惜,只能留在夢中留在腦海中。
看完故事,最後是喊到豬頭一樣,心情久久不能平復。」
——有一個兒子但仍幻想可以追夢的媽媽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希望睇完嘅人都可以搵到出口活得更自由 (9/100)
「故事一開頭就好似係一個男女主角相知相遇嘅甜蜜愛情故事,甚至可以話有少少悶。
但係去到故事中段,開始講到兩人婚姻出現問題嘅時候,先至係戲肉嘅開始! 睇到停唔到! 睇得出作者喺唔少細節上都想帶出社會對男性同女性嘅態度不一。例如喺女主角嘅小朋友身上就可以睇到男仔與生俱來就係鍾意戰鬥,甚至可以話鍾意摧毀;而女仔就比較鍾意建設,溫和一啲。甚至喺一對仔女同女主角互動上面亦都睇得出,好多時都要家姐遷就細佬。但睇嘅時候又會諗:如果角色對調,變成係阿哥同埋細妹,其實會唔會都係個大嘅就細嗰個呢?所以喺呢個層面上,所帶出男女待遇不同嘅感覺就冇咁強烈。
不過,之前都有睇到另一本書講:女兒係會吸收好多媽媽嘅情緒,會傾向視自己為媽媽嘅延伸,甚至係會為家中嘅男性,無論係爸爸又或者係細佬、阿哥,作出犧牲。 係呢一個位上會覺得無奈,但又係喺我嘅生活圈子內不時都睇得到。 講到犧牲,故事中後段更加係劇情暴走!初頭睇會一頭問號。但係接住落去去同女主角一齊去發現,究竟個問題喺邊嘅時候,都會覺得好唏噓,好感慨。其實係咪男主角希望佢老婆為自己犧牲呢? 佢未必係接受唔到一個比自己更成功嘅老婆,但可能佢希望佢老婆喺呢一段婚姻,呢一個家庭上作出更多嘅犧牲,去成全佢自己,先會到最後有咁樣嘅選擇:覺得自己得唔到嘅,老婆都唔可以擁有!
呢套劇所帶出嘅訊息其實到現今都好值得我哋去深思,同埋討論。因為佢反映嘅呢種社會價值觀,唔單只對女性嚟講嘅一種壓迫,其實對男性嚟講都係一種枷鎖,一個痛苦。希望睇完嘅人都可以喺套劇裏面搵得到出口,活得更自由。」
——無兄弟姊妹的中女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如果可以選擇我們都想將父母與愛情兩件事分開一點 (10/100)
「『愛是一件很麻煩的事。搞不好的話,真的很麻煩。』這是我看完劇本後第一個想法。
作為一套女生獨腳戲,我們當然期望自己將要欣賞一個多小時的女生獨白 ,“Girl only talks”。她的快樂,她的funny,她的故事。我們更從她口中認識「他」。他的風趣,他的高度,他的深度。不過,作為一套女生獨腳戲,難免的是男生 literally 100%的沉默。我們聽不到他的聲音,也無法觸摸他的內心世界。或許,這正反映出不少男女間的感情狀況,甚至是悲劇的誕生。
大家不要被《女與兒》(Girls and boys)這劇名欺騙,這劇絕非僅談男男女女、女生男生、兒女私情。或者,準確的説,這劇為我們展示了「兒女私情」的腐化——愛情,如何從起初高尚的生命火花,逐漸無聲無息地彼此錯過與腐爛。缺席。自卑。忽略。控制。受傷。「我愛你」成為了指控。愛情,腐化到爛,腐化到死。
故事還有Girl and boy。愛情,還孕育了兒女。家庭的存在,往往把腐化了的愛情,推向一個更高難度的極端。從字面來看,「愛情」這個字其實從來不包括「家庭」。然而,家庭卻成了男女感情之間每一步的沉重代價。如果可以選擇,我們都想把「父母」與「愛情」兩件事分開一點。奈何,現實卻不是如此。
看完這劇,我們都不禁會問:這是男人的問題嗎?還是女人也有責任?「男錯?女錯?」這或許是男女感情的永恆問題。當然,看完這份劇本,我,作為男性,很想代表男人説:「是我的不好。」不過,這説法會否已經太過男性呢?」
——認為愛很麻煩的神學教授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太多理所當然而形成嘅悲劇(11/100)
「讀完劇本,第一個感覺,是有點不安。 甚麼不安?我在想:如果有一天,我的事業如男主角般下滑到不能自拔,同時,太太的事業起飛到如日中天,內心深處的我,能承受嗎?會替她開心嗎?一點不介意也沒有?真的嗎?
也許世界就是如此,有一套期望、規則,在我們的成長中,悄悄地進入、運行在人與人之間,決定了我們怎樣看世界,怎樣看身邊的人,怎樣看鏡中的自己。 如果她成功呢? 如果她比我成功呢? 如果她故意不成功,讓我看似較成功呢? 如果她自己也害怕成功,因為代價太大呢? 如果將所有「她」換成「他」呢? 會好過一點嗎? 會「理所當然」一點嗎? 好像真的會較「理所當然」。
男的照顧女的,男主外女主內,男人不讓女人流淚⋯⋯這些「理所當然」,慢慢形成各種不安、絕望、自卑、比較、爭吵⋯⋯大大小小的悲劇。可怕的是,有時自己是悲劇主角,進入了走進滅亡的漩渦中,卻懵然不知,或者無力挽救。
《Girls and Boys》的故事,赤裸地把父妻、男女、父母與孩子間最難以言喻的「理所當然」,以最真實的方式放在大家面前。 你將不能再視而不見。 你將不會再懵然不知。 你將不那樣「理所當然」。 不「理所當然」,就是非凡生命的一種開始吧。」
——一位丈夫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無論工作生活中多強勢在女人懷抱裏男人都只是想當個小男孩(12/100)
「男生的成長可以說是很直接,從母親的愛護下長大,學習像父親一樣當個男人,讀書,發展興趣,開拓自己的事業,永遠都是「自己」。 小時候可能連碗都不用洗的男孩在青春期暴風式長高,他們突然發現自己「長大了」,有需要了,要尋找「愛」。
男人是最知時間,也是最沒有時間。 他們永遠有自己的時間表(就好似幾時開始幾時完事一樣,他們有好明確嘅indicator 相反女人?九成都沒有say ) 而他們的時間表內永遠都沒有別人,沒有細節,分分秒秒想像他自己的像要『拯救世界』的大任務。總是expext 有人為他們「執頭執尾」,或者他們根本不會意識到任何事情都有「準備」和「善後」。
他們需要愛,很大量的愛。小女孩的愛慕,少女的青澀,熟女的性感,母親的溫柔,他們希望all-inclusive。無論工作生活的他們是多強勢,多有態度,在女人的懷抱中,他們都只是希望當個小男孩,或是一個小嬰兒。他們不想長大,也不需要長大。」
——相信愛情但不相信男人的女生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一場超渡自己嘅法事超渡那些來不及長大嘅男孩女孩(13/100)
「女孩和男孩是怎麼長大的?怎麼變成女人和男人的?而女人和男人又是怎麼相遇的?
宛如荷里活爆米花喜劇大片的開場,鏡頭裡出現機場畫面,在熙熙攘攘排隊人潮當中,她看上了他…….不!不是這樣的膚淺,更勝一籌,她看上的不是他的外貌而是腦袋。情節繼續引人入勝,浪漫、熱戀、結婚、創業、小孩,緊接直轉而下令人怵目驚心,不忍直視——原來這是一趟自我療傷之旅,一場超薦自己的法事——但是劇作家的社會批判企圖不僅於此,取名《GIRLS AND BOYS》是獻給那些沒有長大的男孩和女孩,超渡那些在社會共犯結構底下來不及長大的男孩和女孩。」
——去了一場自我療傷之旅的戲劇碩士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Comments